2003-08-29

李鹏《三峡日记》前言披露三峡工程上马细节

李鹏《三峡日记》前言披露三峡工程上马细节
 
http:/ ews.QQ.com  2003年08月15日15:29   新华网  李鹏  我要评论(0)

 

/"李鹏《三峡日记》前言披露三峡工程上马细节/"

新华网北京8月15日电《众志绘宏图━━李鹏三峡日记》前言

 

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是世界上最宏伟的水利水电工程之一。从开始提出三峡工程设想,到三峡水电站第一批水轮发电机组发电,已历经漫长的85年。这既是一段风风雨雨、艰难周折的历史,也是一段轰轰烈烈、发扬中国人民伟大创造精神的历史。我作为三峡工程的参与者之一,有责任把自己经历过的一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人和事写出来,奉献给所有关心三峡工程和为三峡工程建设出过力、做过贡献的人们。

伟大的中国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,早在1918年制定的《建国方略》第二部分“实业计划”中,就提出了建设长江水力发电工程的设想:“当以水闸堰其水,使舟得以逆流而行,而又可资其水力。”“分级坝堰,改善航道,壅流发电。”

在抗日战争时期的1944年,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先生对我国三峡地区进行了实地考察。后来,他写出了《扬子江三峡计划初步报告》。报告提出三峡坝址可选择在南津关上游2000米处,水库正常蓄水位200米,发电装机容量1065万千瓦,万吨轮船直达重庆。不久,日本投降,蒋介石发动内战,“萨凡奇方案”当然没有继续进展下去的可能。
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,1953年2月,毛泽东主席乘坐“长江”号军舰,从武汉至南京,顺流而下。毛主席听取了长江水利委员会主任林一山关于治理长江的汇报。在讨论防洪问题时,毛主席说,费了那么大的力量修支流水库,还达不到控制洪水的目的,为什么不集中在三峡卡住它呢?毛主席还谈到南方水多、北方水少,能不能从南方借点水给北方的问题。孙中山先生设想的长江水利工程是把发电和航运放在重要位置,而毛主席的设想更为全面,他把防洪和南水北调的构想也提出来了。

1954年,长江中游发生了特大洪灾,虽经党和政府组织人民奋力抗洪,减轻了洪水灾害造成的损失,但是受灾人口仍达到1880万人,武汉市被淹没了1/3。这是一堂活生生的教育课,使人们更加认识到修建三峡大坝防御洪水,以保全武汉市以及长江中下游两岸安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。1956年6月,毛主席在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陪同下畅游长江,填写了《水调歌头·游泳》这首广为传诵的词作,其中写道:“更立西江石壁,截断巫山云雨,高峡出平湖。神女应无恙,当惊世界殊。”这进一步表明,在1953年以后毛主席就一直有建设三峡工程的设想。

1958年1月,中共中央在南宁召开工作会议。在会议过程中,毛主席听取了三峡建设问题的汇报。当时有两种不同的观点:一种观点主张“先修三峡,后开发支流”,理由是三峡水利枢纽具有防洪、发电、航运等综合效益;而另一种观点主张“先支流、后干流”,也就是先在长江支流上兴建水力发电工程,后建设三峡工程,理由是三峡工程规模过于巨大,不是当时国力所能承受的。南宁会议以后,毛主席提出对三峡工程要采取“积极准备,充分可靠”的方针。“积极准备”,表示毛主席仍支持建设三峡工程;“充分可靠”,说明他也看到了三峡工程的浩大及其复杂性和艰巨性。这时,毛主席把三峡工程的事情交给周恩来总理处理,要求周总理每年至少过问4次。

我认为,当时两种不同观点之争,还是属于对工作的不同看法和不同意见的争论。如果上三峡工程,国家势必集中有限的财力投入三峡,再无力进行其他水电项目的建设。单纯从发电角度看,“先支流、后干流”的观点有一定道理,但是忽略了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的防洪作用,没有充分认识到这是其他支流电站所不能替代的。1998年长江中游特大洪水再次证明,兴建三峡工程对于大幅度提高长江中游尤其是武汉地区的防洪标准,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。

1958年2月,周恩来总理和李富春副总理率领100多位中外专家、学者以及国务院有关部委和湖北省的领导同志乘“江峡”号轮船,逆流而上,就三峡工程问题进行实地考察,并在轮船上召开了现场会议。与会者各抒己见,畅所欲言。会议的结论是:“三峡必须搞,也能够搞”。同时决定先上汉江中游的丹江口水电工程,因为汉江洪水也直接威胁武汉市的安全。同年3月25日,在成都举行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,通过了由周恩来总理主持起草的《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的意见》,为三峡工程定下了基调。《意见》指出:从国家长远的经济发展和技术条件两个方面考虑,三峡枢纽是需要修建而且可能修建的;但是最后下决心确定修建及何时开始建设,要待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之后,才能作出决定。《意见》提出,三峡大坝的正常高水位应当控制在200米,同时还应当研究190米和195米两个方案。周总理还特别指出,建三峡工程必须保护重庆,并尽可能减少四川地区的淹没损失。成都会议结束后,毛主席又于3月29日乘“江峡”号轮船由重庆顺江东下,30日经三斗坪时,毛主席在甲板上视察了大坝坝址和地形,并与陪同视察的王任重、林一山等同志讨论兴建三峡工程的规划。同年4月,成立了三峡科研领导小组。6月,在武汉召开了三峡工程第一次科研会议。从此,三峡工程进入勘测设计和方案论证的阶段。

在灾难深重的“文化大革命”时期,周恩来总理也没有忘记三峡工程。1970年12月24日,周恩来总理亲自给毛主席写报告,建议中央同意修建宜昌葛洲坝工程作为三峡工程的实验工程,以便锻炼队伍,积累经验。毛主席亲笔批示:“赞成修建此坝。”但是毛主席对修建葛洲坝工程不无担心。他写道,“兴建过程中将遇到一些现在想不到的困难问题”,“那时,要准备修改设计”。正如毛主席预料的那样,葛洲坝工程进展并不顺利,主要原因是工程施工质量不合格,因此被迫停工。为了使葛洲坝工程重新启动,周总理指定林一山等组建葛洲坝工程技术委员会,修改设计和施工方案,同时组建了葛洲坝工程局担任施工任务。1974年10月,停工22个月后的葛洲坝工程正式复工,此后工程进展基本顺利。1981年1月大江截流成功,7月第一台机组发电。到1988年12月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,装机容量271.5万千瓦,强大电力送往华中和华东地区,有力地支持了这些地区用电的需要。葛洲坝水利枢纽中还设有三线单级船闸,使长江航道通行无阻。这样,在万里长江干流上,第一座大坝和电站就诞生了。它为后来的三峡工程建设培养了大批施工和管理人才,提供了极其宝贵的经验。

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,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祖国大江南北。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,建设三峡工程又提到党和国家的重要议事日程上来了。1983年3月,水电部提出三峡工程可行性报告,正常高水位拟定在150米。同年5月,国家计委对可行性报告组织审查。1984年4月,国务院批准“150米大坝方案”,三峡工程开始启动,并进行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。

三峡大坝150米方案,发电装机容量1200万千瓦左右,有140多亿立方米防洪库容,对长江中游和武汉市有一定的防洪作用,但航运方面只能改善四川涪陵以下的航道。就在这个时候,重庆市向中央写了报告,认为150米方案对重庆港及其附近的航道没有改善,不能满足改善航运的要求,而且泥沙淤积还可能造成不利影响,提出把三峡大坝正常高水位提高到180米。

决定三峡工程命运是在1985年1月19日,这是一个永远值得纪念的日子。邓小平同志在参加建设广东大亚湾核电站有关合同签字仪式后,详细询问了三峡工程的情况。我当时担任国务院副总理、三峡工程筹备领导小组组长。小平同志听完我的汇报后指出:“三峡是特大的工程项目,要考虑长远利益,我们应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些好的东西。”“低坝方案不好,中坝方案是好方案,从现在即可着手进行。”当谈到三峡移民要实行开发性移民方针时,小平同志说,“现在的移民方针对头了”,“100万移民也有办法安置,可以发展乡镇企业,也可以搞第三产业,还可以发展旅游”。针对我说“正在考虑成立三峡行政区,用行政力量来支持三峡建设,做好移民工作”时,小平同志讲,“可以考虑把四川分为两个省,一个以重庆为中心,一个以成都为中心”。

为了推动三峡的开发性移民工作,1985年3月,国务院成立了三峡省筹备组。1986年5月,三峡省筹备组改建为国务院三峡地区经济开发办公室,在开发性移民规划和试点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。同时国务院也明确指出,三峡库区移民工作仍由四川、湖北两省具体负责。

1986年至1988年,国务院重新组织了三峡工程论证工作。论证工作分14个专题,有400多位中国著名专家、学者参加。大多数专家认为,建设三峡工程技术上是可行的,经济上是合理的。1988年,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治理整顿,一批基本建设工程停建或缓建。在这种形势下,国家当然无力进行三峡工程建设。

1992年对三峡工程来说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年。4月3日,七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。从此,三峡工程从筹划阶段转入正式实施阶段。为了加强对三峡工程的领导,国务院成立了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。为了使三峡工程能够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进行管理,引入竞争机制,成立了三峡工程总公司,实行业主负责制、招标投标制、工程监理制、合同管理制和资本金制。为了使三峡工程和它的输变电工程有可靠的资金渠道,国务院决定从电费中提成,建立了三峡投资基金。通过三峡工程的建设,我国的水利、水电科技水平获得很大的提高。7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和输变电系统引进和制造成功后,将使我国的制造业能力迈上一个新的台阶。这是提高国家实力的一个鲜明标志。

经过两年多的努力,三峡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就绪。国务院于1994年12月14日宣布三峡工程正式开工。按照全国人大批准的“一级开发,一次建成,分期蓄水,连续移民”的建设方案,三峡工程建设分三期进行。1993年至1997年是第一期工程,从施工准备、正式开工到实现大江截流,完成移民15万人。1998年至2003年是第二期工程,三峡大坝要实行第二次截流,水库蓄水到135米高程,为此需要完成移民55万人,保证第一批四台水轮发电机组并网发电,永久船闸通航,输电线路连接华中和华东电网,保证把三峡电力输送出去。

百万移民是三峡工程成败的关键。随着三峡工程的顺利进行,三峡淹没区的开发性移民工作也有了新的进展。由于实行对口支援,各省市纷纷把先进技术、名牌产品引入库区,使三峡搬迁企业进行结构调整和技术改造,技术水平得到提高,竞争能力得到增强。三峡移民资金得到了充分保证。在三峡工程的总投资中,移民资金约占45%。移民方式,除了就地移民为主外,还采取了部分外迁移民的方式,扩大了安置门路。随着三峡工程的建设和开发性移民方针的贯彻落实,库区经济将得到稳步发展,人民生活水平将得到逐步提高。1997年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决议,批准重庆市为直辖市。5年来的实践证明,移民占整个库区移民85%的重庆市改设为直辖市后,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,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,城市面貌为之一新,有力地推动了三峡库区移民工作的顺利进行。

三峡第三期工程在2004年至2009年实施,届时将全部完成三峡工程。大坝高程达到185米,正常运行水位定在175米,水库全部库容393亿立方米,防洪能力大幅度提高,长江中下游配合沿江堤坝加固,防洪能力将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的标准,将为根治长江中下游水患起到关键作用。三峡电站建成后,26台水力发电机组,每台发电能力70万千瓦,全部电站装机容量达到1820万千瓦,年发电量近900亿千瓦时。源源不断的、清洁的和价格合理的电力,将送到华中、华东和华南地区,促使全国形成统一的大电网,极大地增强供电的安全性和互补性。双线五级船闸每年通过能力达5000万吨,万吨船队将直达重庆。三峡库区将形成巨大的人工湖泊,自然风景更加秀美,旅游事业进一步得到发展。可以想像得到,那时的三峡库区,人民安居乐业,经济兴旺发达,必将出现一派生机盎然、充满活力、繁荣富庶的美好景象。